儿时的“年”味
一提起“年”,我们总会不由得感叹时间过得真快,在我们忙忙碌碌里,竟于不觉之间又到了年关。近了腊月里,当你走在街上,看着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,看着摩肩接踵的人流,看着各种高挂的霓虹彩灯,分明让我们感受到年的味道越发浓郁。可我心中对年的感觉却很淡漠,或许如今好多人都是像我一般平淡地迎接每一个年的到来吧?时光倒流,真的好留恋那一段孩提时光里有关过年的记忆。
记得小时候,当日历的页数翻到腊月初八,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品尝着鲜美的腊八粥开始,我们家就已经正式进入迎接年的倒计时了。
迎接年的第一大事:糊灯笼。我们只等着爸爸晚上下班回来买回许多彩纸,我和弟弟在奶奶的带领下就开始了糊灯笼的工作。两个八角的宫灯,在我们紧张有序的分工合作下,不到三天,已经出落得精彩纷呈。我们用透明电光纸包裹好用八根细铁柱焊成的灯身,铁架上边向外卷翘起的八个角各挂一条用彩纸剪成的穗子,灯身的每一面顶端都糊上金色的云字卷,象征祥云添福,灯笼下端有个铁杆当横梁,在梁的中间系上一条彩色的穗子,穗子上边串个红色的大宝葫芦,整体看上去,一个精致喜庆的灯笼在我们一家老小的巧手下诞生了。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一对灯笼,心里别提有多美。这项工作的胜利完成,预示着迎接年的任务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接下来是妈妈唱主角了。每年妈妈都要按照惯例做许多好吃的给我们。包粽子、蒸包子、烙粘火勺、打年糕、做豆腐、炸肉丸子、炸油炸糕……就这样,妈妈要一直忙到腊月底。真是忙得妈妈晕头转向,可妈妈却乐此不疲,她说年就是要这样过得有滋有味。所以妈妈即使再累,也从不叫苦。我们这些小孩子,帮不上大忙,有时候还起反作用,屋里屋外的瞎忙,成了大人们工作的绊脚石,可妈妈从不呵斥我们,疲倦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爱的笑容。
时间就这样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盼望里,慢慢转到了腊月二十三。在小年这一天里,我们家要进行大扫除,把卫生彻底清扫一下,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即将来临。
过了小年,好像时间一下子快了好多,一不留神时间就转到了大年三十。早上天还蒙蒙亮,大人们就开始起床忙碌起来。吃过早饭,精神矍铄的爷爷指挥若定,爸爸和哥哥则按照爷爷的指示开始挂灯笼。然后,爸爸和哥哥又屋里屋外地走来走去,贴起了对联。福字当头,灯笼高挂,春联盈门,真是喜上眉梢啊。我们这些孩子们,迫不及待地穿上妈妈为我们点灯熬油连夜赶做的新衣服,在胡同口集合快乐地玩耍着。透过噼噼啪啪的鞭炮声,谁也掩藏不住内心的欢畅,长长的小巷里回荡着小伙伴们天真爽朗的笑声。三十下午,我们一家围坐在火炉边,吃着滚烫的火锅,细细咀嚼着团圆的美味,隔着热气腾腾的饭菜,我们把甜蜜分享。相比之下,所谓丰盛的团圆饭也不过就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加上四个菜:鱼、豆腐、猪肉、鸡肉而已。可那时候的我们,真的感到万分的满足与幸福。到了晚上,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。我们把对新生活的祝愿与期待包在一个个弯弯的饺子里,妈妈还特意找来些硬币放在饺馅里,说是谁吃到了,会特别好运。一家人边包饺子,边看春晚,那份祥和真是难以言表。大人们一改平日节俭吝啬的习惯,整个大年夜里,家家户户灯火通明。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,最最期待的就是三十晚上的迎接新年的燃放烟花爆竹的活动了。(虽然在多年以后的今天,已不再是那么新鲜的事情。)我们这里称之为“接神“或是“发神纸”。时钟还没转到半夜十二点,外边已经迫不及待地响起了震彻天宇的鞭炮声。抬眼望天,那灿烂的焰火绽放的是幸福之花,希望之花,预示着新的一年里,收获幸福。等我们放完烟花各自回家时,要抱一捆大人们事先准备好的柴禾进门,表示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。
烙印在心底的那个纯真的孩提时代,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点点滴滴抹不去的美好。虽然生活并不富有,可是却把温馨永驻心头。
渐渐地我们长大了,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。不知从哪年起,灯笼不用糊了,去街上买了现成的。年货也逐渐被去超市购买所取代。市场的年货真是琳琅满目,挑得人眼花。我们的新衣也再不用妈妈亲手缝制,专卖店的橱柜里,总有适合的套装。
过年的内容与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生一系列的改变。团圆饭不仅可以在家吃,也可以去酒店订制一桌丰盛的家宴,一家人坐在一起,谈笑风生迎接新的一年;也可以开着自家车子,趁着年假去自己想去的旅游景点,过个别开生面的旅游休闲年。
如今,日子真的是过得越来越红火了,可对年的概念你是不是也会有种越发淡漠的感受?是否因为生活中已经不缺吃少穿了,平日里的每一天,都不是过年,胜过旧年。不仅大人,就连小孩子也相比之下,减了很多对年的盼望热情。只是当我们走出户外,亲自目睹周围对年的装点,只是当我们打开电视看着各台春晚节目,伴着窗外响彻天宇的烟花爆竹声,收到来自亲朋好友间打来的电话抑或读着一条条发来的祝福短信时……才提醒我们,年真的来了。
当我们劳累了一年,在岁尾欢聚一堂告别过去,迎接新的一年时,我突然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时光。几许温暖,几多眷恋,深深怀念,在高高举起的祝福酒杯里,咀嚼那些有关年的温暖记忆…… |